
加速近5倍!北大与字节团队提出BranchGRPO,用「树形分叉 + 剪枝」重塑扩散模型对齐
加速近5倍!北大与字节团队提出BranchGRPO,用「树形分叉 + 剪枝」重塑扩散模型对齐近期,北京大学与字节团队提出了名为 BranchGRPO 的新型树形强化学习方法。不同于顺序展开的 DanceGRPO,BranchGRPO 通过在扩散反演过程中引入分叉(branching)与剪枝(pruning),让多个轨迹共享前缀、在中间步骤分裂,并通过逐层奖励融合实现稠密反馈。
近期,北京大学与字节团队提出了名为 BranchGRPO 的新型树形强化学习方法。不同于顺序展开的 DanceGRPO,BranchGRPO 通过在扩散反演过程中引入分叉(branching)与剪枝(pruning),让多个轨迹共享前缀、在中间步骤分裂,并通过逐层奖励融合实现稠密反馈。
2025 CSRankings刚刚更新,清华登顶世界第一!此次更新最大看点是中国高校集体爆发: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分列第1、3、4、5位,直接占据了TOP 5中的4个名额。
我们是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京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海内外名校毕业生,融合计算机、金融等学科背景成员组成的互联网初创团队。目前正在做的是一款Ai+东方命理学的软件,名为 信风Flow 。
人形机器人对跳舞这件事,如今是越来越擅长了。北京大学与BeingBeyond团队联合研发的BumbleBee系统给出了最新答案:通过创新的“分治-精炼-融合”三级架构,该系统首次实现人形机器人在多样化动作中的稳定控制。
本文介绍了来自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王勇涛团队及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AutoOcc。针对开放自动驾驶场景,该篇工作提出了一个高效、高质量的 Open-ended 三维语义占据栅格真值标注框架,无需任何人类标注即可超越现有语义占据栅格自动化标注和预测管线,并展现优秀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论文已被 ICCV 2025 录用为 Highlight。
ACM SIGGRAPH新执委正式公布!今年,一共选出3名执委,其中北京大学的陈宝权教授从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Director A。
北京大学提出了ReMoMask:一种全新的基于检索增强生成的Text-to-Motion框架。它是一个集成三项关键创新的统一框架:(1)基于动量的双向文本-动作模型,通过动量队列将负样本的尺度与批次大小解耦,显著提高了跨模态检索精度;(2)语义时空注意力机制,在部件级融合过程中强制执行生物力学约束,消除异步伪影;(3)RAG-无分类器引导结合轻微的无条件生成以增强泛化能力。
近日,一项由北京大学、字节跳动 Seed 团队及香港大学联合进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名为「SWE-Swiss」的完整「配方」,旨在高效训练用于解决软件工程问题的 AI 模型。研究团队推出的 32B 参数模型 SWE-Swiss-32B,在权威基准 SWE-bench Verified 上取得了 60.2% 的准确率,在同尺寸级别中达到了新的 SOTA。
孵化自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 aiXcoder 正是基于这两个痛点走出差异化路线。团队自 2013 年就开始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代码生成和代码理解领域,持续发表研究成果,并率先将深度学习模型落地为商业产品。
尽管当前的机器人视觉语言操作模型(VLA)展现出一定的泛化能力,但其操作模式仍以准静态的抓取与放置(pick-and-place)为主。相比之下,人类在操作物体时常常采用推动、翻转等更加灵活的方式。若机器人仅掌握抓取,将难以应对现实环境中的复杂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