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据中心不必建在地球!中国企业已经把算力设施送到了太空
数据中心不必建在地球!中国企业已经把算力设施送到了太空AI算力,卷到天上了!这12颗计算卫星,每一颗都具备太空计算和太空互联的能力,将组成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它们的背后,是商业航天企业国星宇航牵头发起的“星算”计划。
AI算力,卷到天上了!这12颗计算卫星,每一颗都具备太空计算和太空互联的能力,将组成全球首个太空计算星座。它们的背后,是商业航天企业国星宇航牵头发起的“星算”计划。
OpenAI重磅推出「OpenAI for Countries」项目,作为「星际之门」计划的重要举措,旨在帮助全球各国建设AI数据中心、定制本地化ChatGPT,并推动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奥特曼赶赴项目现场实地考察。
在太空行驶了 30 多万公里之后,数据服务公司 Lonestar 的“微型数据中心”进入了月球轨道。这台微型数据中心被搭载在一个名叫“雅典娜”的着陆器上。
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对电力的需求正迅速逼近电网承载极限,这已非新发现。
,2025年,大模型计算效率的提升并未给AI基建按下暂停键,微软、亚马逊、谷歌、Meta四大科技巨头2025年在AI技术与数据中心的资本支出将达3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3万亿元);OpenAI、软银等企业总投资5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6万亿元)的“星际之门”项目也已动工。在这波AI大基建浪潮中,提供硬件与算力服务的“卖铲人”们正赚得盆满钵满。
英国伦敦,Kao Data 是一家专门为人工智能和高级计算而设计的数据中心的开发商和运营商,近期宣布在其哈洛园区推出 KLON-03——一个全新的 17.6MW 高性能AI液冷数据中心。
“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能源成本迅速上升,占据了全球头条新闻,然而硬件生命周期中其他环节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却鲜少被提及。人工智能硬件的制造过程是能源密集型的,并且具有很深的环境足迹。”Digiconomist创始人、绿色和平组织所发报告《芯片制造的关键节点:追踪芯片制造中的电力消耗与碳排放》(下称报告)作者之一的Alex de Vries说。
摘要:蔡崇信将泡沫风险归因于三类企业行为。
谷歌团队发现了全新Scaling Law!新方法DiLoCo被证明更好、更快、更强,可在多个数据中心训练越来越大的LLM。
ChatGPT等AI模型爆发式增长引发关键问题:这场AI革命需要消耗多少能源?本文探究数据中心在乡村地区的快速扩张,以弗吉尼亚州为例,揭示研究者如何通过供应链分析和直接测量两种方法估算AI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