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获腾讯投资:这个"反孤独"AI产品如何改变AI陪伴赛道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
# 热门搜索 #
26岁获腾讯投资:这个"反孤独"AI产品如何改变AI陪伴赛道
6265点击    2025-09-15 11:06

26岁获腾讯投资:这个


你有没有想过,AI 陪伴这件事可能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当 Replika、Character.AI 这些平台让用户与 AI 聊天机器人建立一对一关系时,我们是在解决孤独问题,还是在加剧它?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因为一家来自柏林的创业公司 Born 刚刚用 15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向整个行业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真正的 AI 陪伴不应该让人更孤立,而应该让人更好地连接。


我一直在观察 AI 陪伴领域的发展,从最初的简单聊天机器人到如今的情感 AI,这个领域似乎陷入了一个奇怪的矛盾:越是试图让 AI 更像人,用户反而越容易沉浸在虚拟关系中,远离真实的人际交往。但 Born 的做法让我眼前一亮。他们创造的 AI 宠物 Pengu 不是为了替代人际关系,而是为了增强它。想象一下,你和朋友、伴侣或家人一起"共同抚养"一个虚拟宠物,这个过程本身就成了你们关系的纽带。这种模式彻底颠覆了我对 AI 陪伴的理解。


Born 的 CEO 兼联合创始人 Fabian Kamberi 才 26 岁,但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却异常深刻。在接受采访时,他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当前的 AI 陪伴产品:"感觉它们助长了孤独流行病,而不是让生活变得更有趣,给用户改善生活的机会。"这句话击中要害。我们确实需要反思:技术应该让人更好地连接,而不是创造新的隔离形式。


26岁获腾讯投资:这个


AI 陪伴的本质困境


当我深入分析当前的 AI 陪伴市场时,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模式:几乎所有主流产品都在鼓励用户与 AI 建立深度的一对一关系。Replika 营销自己为"你的 AI 朋友",Character.AI 让用户与各种 AI 角色进行私密对话,Inflection 的 Pi 则定位为个人助手。这些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试图成为用户的完美伙伴、理解者、倾听者。


表面上看,这似乎很美好。谁不想要一个永远有时间、永远理解你、永远不会生气的朋友呢?但当我观察身边使用这些产品的人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他们开始更愿意与 AI 分享想法和情感,而不是与真实的人交流。这种现象被一些研究者称为"依赖驱动的关系",用户逐渐习惯了 AI 的完美回应,反而对真实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冲突和不确定性失去了耐心。


我认为这种模式的根本问题在于,它把 AI 当作了人际关系的替代品,而不是增强工具。当我们试图让 AI 变得"完美"时,实际上是在创造一种不真实的期望。真实的友谊和爱情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它们包含了不完美、误解、冲突和和解。当我们习惯了 AI 的无条件接受后,真实关系中的这些元素反而变成了负担。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种一对一的 AI 关系模式本质上是反社交的。它提供了社交的错觉,却没有社交的实质。用户感觉自己在"社交",但实际上是在与算法对话。这种体验可能会让人在短期内感到满足,但长期来看,它可能会削弱人们建立和维护真实关系的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 Born 的方法如此重要。他们没有试图创造完美的 AI 朋友,而是创造了需要多人合作的 AI 体验。这种设计哲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 AI 的关系:AI 不再是关系的终点,而是关系的媒介。


Born 的革命性方法


Born 的旗舰产品 Pengu 彻底重新定义了 AI 陪伴的含义。这不是一个你可以独自拥有的虚拟朋友,而是一个需要与他人合作才能照料的虚拟宠物。用户必须与朋友、家人或伴侣一起"共同抚养"这个可爱的生物,一起玩迷你游戏,一起做决定,一起看着它成长。


我觉得这种设计非常巧妙,因为它巧妙地将 AI 的吸引力与真实的社交需求结合在一起。想象一下,你和室友一起照顾 Pengu,每天晚上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它的状况,讨论明天要和它玩什么游戏。或者你和异地恋的伴侣通过共同照料 Pengu 来维持日常联系,这比简单的文字聊天更有趣也更有意义。这种体验不是在替代真实关系,而是在为真实关系提供新的连接点和话题。


26岁获腾讯投资:这个


从技术角度看,Born 主要使用 OpenAI 的生成式 AI 模型,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额外的安全层。这点很重要,因为 Pengu 的用户群体包含 13 岁以上的年轻人。Kamberi 特别强调了这种责任:"我们主要依赖 OpenAI 的生成式 AI 模型,但构建了额外的安全层。"这种谨慎的态度显示了公司对年轻用户群体的保护意识。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Born 的商业模式。作为一个免费增值应用,用户可以通过购买 Pengu Pass 订阅来获得额外功能。虽然公司没有透露付费用户的具体数字,但他们已经吸引了超过 1500 万全球用户。这个数字很有说服力,特别是考虑到这是一个需要多人协作的产品。要让 1500 万人愿意与他人合作照料虚拟宠物,这本身就说明了社交化 AI 的巨大吸引力。


Born 团队的背景也很有趣。这家公司原名 Slay,最初是一个以交换赞美为核心的青少年社交媒体应用。Kamberi 曾描述 Slay 为"青少年重新发现各种游戏模式中社交互动的首选地点"。这种从社交媒体到 AI 陪伴的转变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延续了同样的设计理念:让数字互动更积极、更具社交性。


我认为这种一致性非常重要。它表明 Born 不是在追逐 AI 热潮,而是在解决一个他们深度思考过的问题:如何让技术真正改善人际关系,而不是替代它们。从交换赞美的社交应用到协作抚养的 AI 宠物,核心理念始终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积极互动。


投资者的深度认知


Born 这轮 1500 万美元的 A 轮融资由 Accel 领投,腾讯和 Laton Ventures 参与,这个投资者阵容本身就很说明问题。Accel 是一家在消费级和社交技术领域有着强劲记录的全球风投公司,曾支持过 Facebook、Spotify、Supercell 和 Deliveroo 等类别领导者。他们对 Born 的持续投资(从种子轮到 A 轮都参与)显示了他们对这种模式的长期信心。


Accel 合伙人 Luca Bocchio 的评价特别值得关注:"通过致力于构建具有情感智能 AI 角色的新一代数字生活,Born 团队有潜力创造一个新的消费社交类别。"这句话的关键在于"新的消费社交类别"这个表述。投资者不是把 Born 视为又一个 AI 聊天应用,而是看作一个全新品类的开创者。


更有趣的是其他天使投资者的背景。Supercell 联合创始人 Ilkka Paananen、King 联合创始人 Riccardo Zacconi、前 Adobe CPO 兼 A24 合伙人 Scott Belsky,以及 The Chainsmokers 的 Alexander Pall。这些投资者涵盖了游戏、创意软件、娱乐等多个领域,他们的共同点是对消费级产品有着深刻理解。


26岁获腾讯投资:这个


Ilkka Paananen 的投资理由特别能说明问题:"我决定投资 Born,是因为我对 Fabian 和他构建这种新型社交网络的愿景印象深刻。"注意他使用的是"社交网络"而不是"AI 应用"。这表明经验丰富的投资者看到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背后的社交价值。


这些投资者的参与不仅带来了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对消费级产品、游戏机制、社交动力学的深度理解。这种知识和网络资源对于 Born 的全球扩张将是无价的。


创始人的独特视角


Fabian Kamberi 的个人经历为 Born 的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这位 26 岁的 CEO 在高中时就开始上大学课程,并写了畅销书《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这种早熟的思考能力在他对 AI 陪伴问题的分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对当前 AI 陪伴市场的批评特别尖锐:"感觉它们助长了孤独流行病,而不是让生活变得更有趣,给用户改善生活的机会。"这不是一句随口说出的批评,而是基于深度观察和思考的判断。他继续阐述道:"我们不相信当前的聊天机器人景观是 AI 朋友和消费级 AI 完成方式的最终形态。消费级社交 AI 必须有方法比仅仅进入平台并与可能由我或其他人创建的机器人发短信更吸引用户。"


这种思考的深度让我印象深刻。Kamberi 不是在批评竞争对手,而是在质疑整个行业的基本假设。他认识到当前的聊天机器人模式本质上是有限的,无法创造真正有意义的用户体验。这种认知为 Born 的创新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


更有意思的是他对公司发展历程的回顾。他在 LinkedIn 上分享的创业故事非常生动:"我的联合创始人 Jannis、Stefan 和我那时很穷很饿,试图构建酷炫的东西。在 2022 年的一个随机周日,我们决定构建 Nikita Bier 的 tbh 的克隆版本。它在欧洲爆红并登上了应用商店第一名。就在同一天,Nikita 宣布 Gas App 在美国登上第一名。我们用尽个人信用卡来支付 AWS 账单,不知道这会带来什么。"


26岁获腾讯投资:这个


这种诚实的分享展现了创业的真实面貌:不确定性、资源紧张,但也充满激情和执行力。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团队的学习和适应能力。从病毒式社交应用到 AI 宠物,再到即将推出的新产品,Born 团队一直在进化自己的理解和方法。


技术创新与产品哲学


Born 的技术栈虽然基于 OpenAI 的模型,但他们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值得关注。公司正在投入大量资源改进他们的角色引擎,目标是让每个新的 AI 朋友都能形成一致的个性、记住互动内容,并与用户一起成长。这种持续性和成长性是传统聊天机器人难以实现的。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他们对"文化相关性"的强调。在描述即将推出的新产品时,Kamberi 提到将创造"文化相关的 AI 陪伴,感觉像真正的朋友"。他给出的例子很具体:这些机器人可能会基于你已经在社交媒体上消费的内容,向你发送 TikTok 视频或 Instagram Reels。


这种设计思路非常巧妙,因为它将 AI 陪伴与用户的实际文化生活连接起来。不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虚拟朋友,而是了解当前文化趋势、能够分享你感兴趣内容的伙伴。这种方法让 AI 陪伴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同时避免了创造封闭虚拟世界的风险。


Born 还在开发新的学习陪伴功能,这将是 Pengu 应用中的另一个"可爱"数字伙伴,同时充当学习助手。这种多功能整合展现了团队对 AI 陪伴应用范围的深度思考。不是简单的聊天或游戏,而是真正能够在日常生活的多个维度提供价值的伙伴。


从产品设计角度看,Born 正在构建的是一个 AI 角色生态系统,而不是单一产品。Pengu 只是开始,后续会有更多具有不同功能和个性的 AI 角色。这种平台化思维很重要,因为它为用户提供了多样化的互动体验,同时为公司创造了多个收入来源。


更重要的是,Born 始终强调网络效应。用户不仅与 AI 角色互动,还会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创作和体验。这种分享机制将个人的 AI 体验转化为社交内容,进一步强化了产品的社交属性。Kamberi 期望新产品具有"网络效应,因为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创作"。


全球扩张与战略布局


Born 即将在纽约开设美国办事处,这个决定反映了公司对美国市场的重视和对全球扩张的战略思考。负责美国扩张的是公司财务主管 Enrico Dal Re,这个人选很有意思,因为财务背景的领导者通常更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商业模式优化,而不是单纯的用户增长。


美国办事处的重点将放在营销和 AI 研究上,这种分工很明智。营销团队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本土文化和用户偏好,而 AI 研究团队则可以利用硅谷的人才资源和技术生态。这种本地化策略对于消费级产品尤其重要,因为文化差异对用户接受度有很大影响。


我注意到 Born 的国际化不仅仅是简单的市场扩张,而是深度的本地化策略。他们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推出了五个登顶应用商店第一名的社交应用,这种成功记录显示了团队对不同市场的理解能力。从欧洲到全球,从社交媒体到 AI 陪伴,他们一直在适应和学习。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们对新产品的定位:专门针对 16-21 岁的年轻人,但 13 岁以上的孩子也可以使用。这种年龄段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对数字原住民行为模式的深度理解。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对新技术接受度最高,社交需求最强烈,同时也是文化趋势的主要创造者和传播者。


26岁获腾讯投资:这个


Born 的全球化策略还体现在他们对安全性的重视上。针对年轻用户群体,他们在 OpenAI 模型基础上添加了额外的安全层。这种额外投入虽然增加了成本,但对于建立全球品牌信任度是必要的,特别是在欧美等监管严格的市场。


AI 陪伴的未来图景


当我分析 Born 的整体战略时,发现他们正在构建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一种新的技术哲学。这种哲学的核心是:AI 应该增强人际关系,而不是替代它们。这个理念看似简单,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需要巧妙的产品设计和深度的用户心理学理解。


从 Born 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 AI 陪伴领域的几个重要趋势。传统的一对一聊天模式正在显露局限性,用户开始寻求更丰富、更社交化的 AI 体验。年轻用户特别不满足于被动的对话,他们希望能够创造、分享、协作。Born 的产品正好满足了这些需求。


我预测,未来的 AI 陪伴产品将更加注重社交性和协作性。单纯的聊天机器人模式可能会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需要多人参与的 AI 体验。这种转变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更是用户需求演化的体现。人们意识到,真正有价值的 AI 体验应该能够促进人际连接,而不是创造新的隔离。


Born 的成功也预示着消费级 AI 市场的成熟。早期的 AI 产品主要依靠技术新奇性吸引用户,但现在用户更关心产品能否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这种需求变化推动了从技术导向到用户价值导向的转变,这对整个行业都是健康的发展。


从商业角度看,Born 的模式也为 AI 公司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其试图创造完美的 AI 助手,不如专注于创造有趣的、社交化的 AI 体验。这种体验可能不如聊天机器人那样"智能",但它们能够创造真正的用户价值和持久的参与度。


我还观察到,Born 的成功可能会影响传统社交媒体和游戏公司的产品策略。当用户开始习惯与 AI 角色互动时,这些公司可能需要重新考虑如何在自己的平台中整合 AI 元素。不是简单地添加聊天机器人,而是思考如何用 AI 增强用户之间的连接和互动。


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 Born 的模式很有吸引力,但他们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最大的挑战可能是用户教育。大多数人对 AI 陪伴的理解还停留在聊天机器人阶段,需要时间来理解和接受协作式 AI 体验。这种教育过程需要耐心和资源投入。


另一个挑战是技术复杂性。要创造真正有趣的协作式 AI 体验,需要比简单聊天机器人更复杂的技术架构。AI 角色需要记住多个用户的互动历史,理解群体动态,还要保持一致的个性。这些技术要求对产品开发团队提出了更高标准。


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也是一个问题。虽然 Born 已经吸引了 1500 万用户,但他们没有公布付费用户比例。对于任何消费级订阅业务来说,转化率都是关键指标。协作式体验虽然更有粘性,但也可能降低个体用户的付费意愿,因为体验是共享的。


安全和隐私问题在多用户 AI 体验中变得更加复杂。当 AI 角色涉及多个用户时,数据保护、内容过滤和行为监控都变得更加困难。特别是考虑到 Born 的用户群体包含未成年人,这些问题需要特别谨慎的处理。


但机遇同样巨大。如果 Born 能够成功建立起协作式 AI 体验的标准,他们将在一个全新的市场中占据领导地位。随着 AI 技术的进步和用户接受度的提高,这个市场的规模可能会迅速扩大。


更重要的是,Born 的方法可能会影响整个科技行业对 AI 角色的理解。从替代人际关系到增强人际关系,这种观念转变可能会催生更多创新产品和服务。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公司开始探索如何用 AI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而不是创造新的隔离形式。


从社会价值角度看,如果 Born 的模式能够成功推广,它可能会对解决数字时代的孤独问题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将 AI 体验与真实社交结合,这种产品可能会帮助人们建立更强的社交联系,特别是在疫情等因素影响面对面交往的时期。


对行业的深远影响


Born 的成功可能会引发整个 AI 陪伴行业的重新思考。当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如 Replika 和 Character.AI,可能需要重新评估他们的产品哲学和用户体验设计。单纯的一对一聊天模式可能不再足够,用户会期待更丰富、更社交化的 AI 体验。


我预计我们会看到更多公司开始探索社交化 AI 的各种形式。可能会有专注于家庭的 AI 体验、针对工作团队的 AI 协作工具,或者为兴趣社群设计的 AI 活动组织者。每种场景都需要不同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方案,这为创新创造了巨大空间。


传统游戏公司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当用户开始习惯与 AI 角色进行有意义的互动时,游戏中的 NPC 和剧情设计可能需要重新考虑。不再是简单的脚本对话,而是能够记住玩家行为、与玩家建立真正关系的智能角色。


社交媒体平台同样面临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他们可以整合 AI 角色功能来增加用户参与度;另一方面,如果用户开始更多时间与 AI 互动,可能会减少传统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这种变化需要平台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主张和产品设计。


26岁获腾讯投资:这个


更广泛地看,Born 的成功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人工智能角色的期望。不再是冷冰冰的工具,而是有个性、能成长、会记住你的数字伙伴。这种期望的变化可能会推动整个 AI 行业在人性化和情感智能方面的发展。


从投资角度看,Born 获得的 1500 万美元融资可能只是开始。如果他们能够证明社交化 AI 的商业价值,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资本涌入这个领域。这种资本注入将加速技术发展和市场教育,最终惠及整个生态系统。


最终,Born 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好的 AI 产品不是那些试图完全替代人类能力的产品,而是那些能够放大人类本有能力的产品。在社交和情感连接方面,AI 的角色应该是促进者和增强器,而不是替代者。这种理念可能会成为未来 AI 产品设计的黄金标准,不仅在陪伴领域,在教育、工作、娱乐等各个领域都有应用潜力。


Born 的成功证明了一个简单但深刻的道理: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在 AI 发展的这个关键时刻,像 Born 这样的公司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不是创造更孤立的数字体验,而是构建更连接的数字社区。这种愿景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和支持。


文章来自于“深思圈”,作者“Leo”。

关键词: AI新闻 , AI陪伴 , Born , AI社交
AITNT-国内领先的一站式人工智能新闻资讯网站
AITNT资源拓展
根据文章内容,系统为您匹配了更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内容由AI生成,仅供参考
1
AI数据分析

【开源免费】DeepBI是一款AI原生的数据分析平台。DeepBI充分利用大语言模型的能力来探索、查询、可视化和共享来自任何数据源的数据。用户可以使用DeepBI洞察数据并做出数据驱动的决策。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DeepInsight-AI/DeepBI?tab=readme-ov-file

本地安装:https://www.deepbi.com/

【开源免费airda(Air Data Agent)是面向数据分析的AI智能体,能够理解数据开发和数据分析需求、根据用户需要让数据可视化。

项目地址:https://github.com/hitsz-ids/airda